|
||
|
||
陽光和美,花草鮮美,7月的雪域高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這片1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黨中央情之所系、心之所牽的地方。 21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并進行考察調研,深入城鄉農家、寺廟商街等,考察生態環境保護、城市發展規劃、鄉村振興等工作,對新時代西藏發展提出殷殷囑托。 總書記這次考察不僅讓西藏廣大干部群眾備受鼓舞,對進藏開展援藏建藏65年歷史的成都院廣大建設者來說,更是莫大的自豪,也是極大的鞭策與激勵。 一位長期扎根西藏的同事激動地說:“習總書記這次在西藏考察的點,很多由成都院人參與建設,無比光榮。我們將時刻牢記總書記囑托,弘揚‘援藏精神’,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激發起建設祖國美好邊疆的澎湃熱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分析西藏工作面臨的形勢,深刻闡述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部署和推進西藏工作,為新時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人才、技術援藏,到資金援藏、項目援藏,成都院發揮“懂水熟電、善規劃設計、長施工建造、能投資運營”的全產業鏈優勢,不斷創新援藏工作思路、拓展援藏工作途徑,以全方位的“立體援藏”模式開展工作,為西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緣定西藏,深耕雪域高原 電力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象征。然而,在黑暗腐朽的舊西藏,僅有一座只供少數上層貴族享受的小電站,西藏全區電力發展基本為零。 時間定格在1951年,西藏宣告和平解放,世界屋脊改天換地,高原處處百廢待興、生機盎然。 為盡快推動西藏地方建設事業發展,和平解放初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對西藏電力發展作出過重要指示批示,還專門撥款并派出工程技術人員進藏。 在這樣的背景下,1956年,成都院胸懷西藏水力資源普查和能源建設的使命來到高原,克服重重困難,歷經層層考驗,開展鄂穆楚河(扎曲)昌都電站選址,拉開了服務西藏、建設西藏、援助西藏的歷史大幕。 入藏65年來,一代代成都院人足跡踏遍西藏74個縣區,十分熟悉西藏的山山水水、人文環境、生態稟賦和特殊事項,始終高揚“誠信、擔當、奉獻、超越”之精神,從能源電力、水務環境,到基礎設施;從規劃論證、勘察設計,到項目建設,一批批成都院人扎根西藏、融入高原;一個個項目從圖紙上誕生,遍布雪域,助力西藏的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駛入快車道。 目前,成都院設置獨立子公司與科研機構落地西藏,成為在藏深耕時間最長的中央企業之一,與西藏各級黨委政府有著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與西藏各族同胞有著深厚感情,積累了豐富的西藏工程建設實踐經驗。成都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治藏方略,為建設更加安定團結、更加富強美麗、更加吉祥安康的西藏作出新的貢獻。? 光明火種,播撒高原深處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回眸西藏能源歷史,在黨的光輝照耀下,西藏能源電力事業逐步發展,開啟了一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輝煌歲月。 成都院作為重要參與者,見證了這一偉大發展軌跡。先后完成了西藏大中型河流的水力資源普查,開展了全域太陽能、風能、地熱資源普查論證,在雅魯藏布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流域規劃建設水電站,建設的一批具有歷史代表性的電站猶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電”亮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大道。 俯瞰高原大地,這里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西電東送”清潔能源接續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清潔能源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水資源理論蘊藏量位居全國首位,同時也是世界上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電力已日益成為引領和保障西藏長治久安的能源命脈。 成都院上世紀70年代開始規劃選點,歷經25年最終建成發電的羊湖抽水蓄能電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電站,也是西藏目前唯一抽水蓄能電站,緩解了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的電力緊張,譜寫了征戰雪域的英雄壯舉。 一顆顆水電明珠閃耀江河。藏木水電站是西藏“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2010年11月,素有“天河”之稱的雅魯藏布江首次被建設者攔腰截斷,藏木成為雅魯藏布江干流建成的第一座水電站,帶動了加查、大古等大型電站建設,實現了裝機規模的大跨越。葉巴灘水電站,金沙江上游裝機容量最大水電工程,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中央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 電源的建設也帶動著西藏電網的日益發展壯大,成都院參與建設了藏中和昌都電網聯網等電力天路,助力提升西藏電網的電力交換與電力保障能力。芒康縣鹽井110千伏輸變電EPC工程,實現了深度貧困地區人民由“用上電”向“用好電”轉變。一張張光明的網、幸福的網已在雪域高原悄然織密 2006年,受國家發改委的委托,成都院對雅魯藏布江下游水力資源進行全面考察。30多人組成的考察隊伍,兵分兩路深入無人區,直面生死考驗,讓智慧的花朵在藍圖上綻放。 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成都院依托強大能源電力建設能力,敢為人先,不斷向新的領域進發。山南措美哲古風電場,為4500至5500米海拔高度區域的大規模風電開發提供研究成果和工程借鑒,填補國內和國際超高海拔風電開發領域的空白。 在西藏能源建設中,成都院始終堅持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研究水光互補、風光互補、光水蓄能等多種方式的開發利用,推廣能源在種養殖、旅游業應用,照亮富民興藏的康莊大道。 從雪山之巔到懸崖峭壁,從高原腹地到抵邊村寨,成都院65載能源建設,改寫了西藏的缺電歷史。能源的升級跨越與迅猛發展,為西藏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為先,呵護人間凈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西藏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動物多樣、植物繁茂,如今的西藏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草木青蔥,水天一色。雅魯藏布江和尼洋河交匯處的雅尼濕地,如詩畫般令人沉醉。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尼洋河流域考察,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統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守護好這里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總書記的要求,進一步增強了成都院建設者守護綠水青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成都院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發揮整體優勢,代建的湘河水利樞紐工程,對改善農牧林條件、土地開發、城鄉供水和雅江中游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推進西藏脫貧攻堅具有重要作用。這一巨大綜合效益,也是成都院建設者不懼艱苦的動力。 在墨脫第二條生命線——派墨公路建設中,成都院時刻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用心守護原始美,用心留住原生態,全力保護好秘境中的這片“凈土”,嚴格執行“不破壞,不擾動、不干預”的工作要求,總結出了一整套生態保護及修復方案。在路線設計時,全力做不破壞、少擾動,對古樹名木進行避讓,進行砌筑花壇圍擋保護和編號掛牌保護;采用適合墨脫本地生長的草籽,對路基邊坡進行播撒草籽,建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景觀大道”。 每到冬季,拉薩河進入枯水期時,河道內露出成片的河床淺灘,流水散亂且游蕩不定。在拉薩河 6號閘等項目建設中,依托豐富環境治理經驗和獨特治理理念,在河道污染、生態修復領域發力,曾經拉薩河的荒灘沙地將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河清、岸綠、景美。 西藏,每一個生靈都尤其珍貴。為了減少對魚類生存繁殖的影響,成都院在藏木水電站,成功設計了世界上海拔最高、落差最大、全國規模最大、長度最長的過魚設施項目,并建設了魚類增殖站,每年將培育約10萬尾稀少或即將面臨絕種的珍稀魚類,集中放流至雅魯藏布江中,形成了工程建設與資源保護同步推進的高原樣本。 多面開花,描繪幸福圖景 在林芝市城市規劃館,習近平總書記了解林芝城市建設歷程及發展規劃后指出,要突出地域特點,引導激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理念。 成都院貫徹總書記的要求,積極推進首個市級國土空間規劃——林芝市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強調生態優先,以生態促發展,以發展保生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按照要求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合理確定城市人口規模,科學配套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加強森林防火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最大程度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服務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成都院秉持新發展理念,加大在藏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了當地群眾的民生福祉。 奇特而惡劣的地質環境影響下,交通成為墨脫發展最大“頑疾”。2013年扎墨公路建成通車,蓮花秘境也逐漸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由于扎墨公路需經波密繞行,該段路在雨季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通行經常被中斷;在冬季大雪封山,只能單號進、雙號出。成都院發揚“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歷時7年建設派墨公路,實現墨脫人民長久以來擁有一條四季保通道路的深切期盼。 川藏鐵路,將是中國西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承載了中國人的百年夢想,詮釋了民族偉大崛起、人民同氣連枝的最美時代構想。成都院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大局觀,充分發揮長期深耕川藏地區所積累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組織精干力量,積極承擔關鍵技術研究和地質勘察等工作。 迎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美前景,雪域高原上一幅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畫卷徐徐展開。? 援藏之情,歷經歲月留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 歲月悠悠,波瀾壯闊;大道如虹,初心如磐。成都院認真總結,長期堅守,從人才、技術、項目,到搶險救災、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開創了央企幫扶支援西藏眾多領域的先例。 65年來,成都院的援藏之情,飽含深情厚意,如雅魯藏布江奔流不息,似喜馬拉雅山巍峨堅毅,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援藏樂章。樂章里,有奉獻,奉獻在艱苦的高原;有忠誠,忠誠于高尚的援藏事業。 “援藏一任、造福一方”,是成都院援藏人員的神圣使命。根據西藏受援助單位需求,選派政治過硬、身體健康的業務骨干參與援藏工作。先后有援藏干部20余人,到西藏發改委(能源局)、水利廳、環保廳以及相關地市政府部門和西藏國有企業掛職。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勤奮工作、奉獻高原。 放飛激情,揮灑熱血。成都院發揮工程規劃和決策的智庫作用,加強高原工程技術研發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促進高原工程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升創新發展動能。在藏機構,吸納多名藏籍高校畢業生,更好變“輸血”為“造血”。 央地合作方面,與藏屬國企聯合投資建設了貴州凱里環城高速公路,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參股成立中國電建市政規劃設計院,在長三角共同參股成立了中國電建大運河建設發展公司,引領藏地企業更好融入國家戰略,樹立央地合作典范。 項目建設是援藏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事關援藏工作全局,也是造福人民的重要載體。阿里應急電源、亞讓水電站等邊遠能源建設始終關系著群眾冷暖,成為當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和保障;在項目建設中,解決當地農牧民就業。各項惠民工程,切實滿足了當地群眾的需求與愿望,唱響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歌”。 作為國家搶險救災的主力軍,成都院主動參與白格堰塞湖、加拉堰塞湖等應急搶險工作,得到國家有關部委和西藏各級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65年援藏建藏,在歷史長河中如白駒過隙,成都院像一粒火種,在西藏點燃希望,播撒情誼,照亮前行,也見證新時代西藏之變。 風起雪域,日月新天。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開啟了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壯麗新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成都院切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西藏工作的戰略部署上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同西藏人民心手相連,與社會各界攜手一道,貢獻智慧,創造精品,不負黨中央厚望,不負西藏人民重托,持續推動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 |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